據《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為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預計2027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將超1000億元。
體量小、時長短、節奏快,吃個飯坐個地鐵的功夫就能看上幾集,短劇的制作符合當下人們碎片化的娛樂放松方式。強刺激的劇情、極致的情緒體驗,一刻的“嬌妻”或“霸總”體驗,讓人們瞬間從平淡的日常和繁雜的工作中跳脫而出,這種直接的“爽”感迎合了不少受眾的碎片化娛樂需求。
但當“爽”勁過去,“文化差異”的現實問題依然存在。所以,在由淺層套殼到從題材、演員、場地等高度本地化這一深入內核的出海模式轉變過程中,翻譯所起到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
而是如何幫助企業從“走得出去”到“走得進去”,以更符合當地的文化語境從而觸動觀眾的內心情感,破除文化壁壘,真正做到“劇”有品質,助推中國文化更好地融入全球文化的大潮中,與世界各地的觀眾建立起真摯的文化聯系。
短劇出海:“霸總”是一招鮮?
歐美觀眾更愛看狼人、吸血鬼等題材,甚至還有Alpha、Beta、Omega(歐美同人文學中常見的三種人設)等細致劃分;在東南亞市場,強制愛、契約婚姻、豪門恩怨、婆媳關系等題材最受歡迎。
關關難過關關過:本地化思維幫大忙
“出海已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中國品牌出海的巨大浪潮已勢不可擋,而本地化更是助力藍圖增長,立足海外市場的關鍵所在。
例如,《紅樓夢》有很多隱喻,寫這件事但不直接寫,而是通過旁敲側擊進行暗示。在西方思維里,就必須直接表達,否則觀眾很難理解。
當然,這里我們也要注意,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不同,表達方式也不同,有低語境文化也有高語境文化。
“出海搭子”全力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