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日歷(Roman calendar)
羅馬日歷(Roman calendar)也稱為前儒略(pre-Julian)歷法,是在羅馬建立之初由羅慕洛國王(King Romulus)一手創(chuàng)造的。
它把一年分為10個月,以March為年首,Winter為年尾,6個月為30天,4個月為31天,共計304天,并沒有把一年中剩下的61天分配到某月。
由于此歷法的特殊性,它的月份無法保持與季節(jié)同步,于是努瑪國王(King Numa Pompilus)決定在年初及年尾各加上一月,將羅馬歷法改為12個月(共計355天)。
儒略歷 (Julian calendar)
努瑪國王制定的歷法仍舊和回歸年的歷法有一定的出入,公元前46年,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根據(jù)埃及亞歷山大的天文家索西琴尼(Sosigenes)建議,修訂古羅馬歷而制定儒略歷(Julian calendar)。
儒略歷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common year)365日;閏年(leap year)366日,在當年二月底增加一閏日(leap day),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
新增月份的名字起源
January
一月以羅馬守護神Janus命名,Janus一身雙面,一面代表過去(past), 一面寓意未來(future), 象征beginning and transaction。
February
二月來源于februum,意為滌罪(purification)。每年二月滿月時,舉行Februa儀式,以懺悔罪孽,祈求神明。
February是全年最短的月份, 在平年(common year)中有28天, 在閏年(leap year)中有29天,其中29日稱為閏日(leap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