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一直以來都是筆譯領域中難度要求最高、專業要求最強的翻譯工作之一。能夠將文學翻譯做好,做出名的無一不是翻譯家水平的專家。但是對于文學翻譯,很多人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有的人認為文學翻譯應該是完全還原作者本意與風格,有的認為應該根據讀者受眾進行適當的本地化與一定的二次創作。這里我們就來探討下好的文學翻譯是否應該從讀者角度考慮?
文學翻譯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社會效益是譯者必須考慮的因素。失去了讀者的支持,任何譯作也不能說是成功之作。
也許某個詩人或作曲家在創作的時候確實沒有考慮到未來的讀者,但翻譯工作卻不同,它就是要直接為目的語讀者服務的。
作家葉兆言認為寫作是一種對話,如果把 “寫作”換成“翻譯”,那么它也完全適用于文學翻譯。
此外,絕大多數譯者在從事文學翻譯時,除了想通過翻譯來盡可能介紹異域文學、文化之外,還不可避免地有物質方面的考慮。
物質利益從何而來?當然需要讀者認可他們的譯作并愿愈為此付帳。因此,譯者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品味是必須的。
這一論點也可以從接受美學上得到證實。每一個讀者在進人閱讀之前都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視界”。
所謂“期待視界”,是指讀者閱讀一部文學作品前,由其全部相關生活經驗和審美經驗之和所構成的對作品預定的鑒賞趨向與心理定勢。
它形成了讀者的內在審美尺度,潛在地支配著讀者對作品的接受程度和方式。期待視界對干文學接受活動來說至關重要。
讀者每當接觸到一部新作品,該作品就會同他的期待視界發生互動,期待視界決定了讀者感知的方向。
因此,文學翻譯文本應當滿足讀者的期待視界,以利于讀者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