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百度、阿里、騰訊等技術巨頭紛紛布局人工智能和機器翻譯;中譯語通、新譯科技、小牛翻譯等技術領先型企業紛紛利用技術優勢染指傳統人工翻譯市場;就連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科大訊飛也不放過這個機會,推出了“曉譯”翻譯機;緊接著,恐怕還會有一大波各種品牌和類型的“翻譯機”奔波而來。長江商學院張維寧教授說,五年之內,翻譯這個行業將被人工智能取代。
技術發展太快,速度超乎我們的想象。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機器翻譯的發展,讓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翻譯公司的價值以及翻譯的價值。是問,路在何方?
我權做個比方,把翻譯比作醫生,醫療設備再先進,總要有醫生來根據體檢報告開處方。翻譯機再強大,也要有譯員來看看翻譯結果是否有偏差。況且,對于醫療設備使用以及研制的過程,離不開醫生的專業知識;同理,對于翻譯機器的開發和利用,也同樣離不開翻譯人員的專業知識。這個比方不一定全面,但至少從一方面說明,在人工智能時代,人的價值、醫生的價值和翻譯的價值。
然而,時代不同了。變化快了,要求高了。從基于規則的機器翻譯,到基于統計的機器翻譯,再到如今基于神經網絡的機器翻譯,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精準度越來越高。作為以人工翻譯服務為主的公司,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技術發展和轉型中立于不敗之地?
如果人工翻譯的質量和機器翻譯差不多,如果人工的水平還不足以判斷機器翻譯的好不好,那么人工的價值何在?
時代要求人類不斷進步,要學會利用技術,否則就真的會被機器取代。對于我們而言,技術不一定為我所有,但一定可以為我所用。善用技術的力量,掌握最新的動態,甚至與技術融為一體,增強我們的服務能力和效率。
技術之外,我們還需要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喬布斯是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正是他對細節的狂熱追求,才成就了蘋果公司。如今,機器已經能替代人從事絕大部分的工種,人高于機器的地方,就在于此。
相信大家都讀過胡適先生的小文《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被胡適先生稱為“最有名的中國人”,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 他說是陜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陜西。” 他說:“陜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后來他在一個錢鋪里做伙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柜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此文短小精悍,卻道出中國人普遍存在的劣根性,懶散和不認真。
還記得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嗎?張瑞敏對著76臺有缺陷的冰箱說:“大家看看這些產品,不是這戳個窩,就是那劃個道,不是螺絲沒擰緊,就是線頭沒焊牢;一共76臺,都是這種問題。可能有人會說,這些都是小毛病。不錯,都是小毛病,離標準就差那么一點點,可就是這么一點點,卻總是做不到位,為什么?質量、質量,我們不是天天講,天天練嗎?怎么就是引不起大家的重視?德國的生產線,德國的零部件,人家還派了專家來指導,怎么會干成這樣?我們究竟比德國人少了什么?我看啊,不缺胳膊不少腿,就少了一樣東西,質量意識!每臺冰箱都貼上了責任人的名字,誰出的問題,誰砸!” 這么一個舉動,激起多少中國人的自尊心和愛國心。十幾年的功夫,質量意識和精細化生產理念推動著中國生產制造業的飛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家電行業的霸主,全球制造業的中心。
如今,中國的服務業,面臨著同一個問題,即轉型升級的問題,盡管這個時代和海爾大發展的時代已經相去甚遠,但整個服務業質量與精細化能力的提升關系著企業的發展和中國的未來。
時代的車輪已經把我們從工業時代推到了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時代,計算能力強大,并擁有了思考能力的機器人會逐漸步入舞臺中央,勢必與人一決高下。差不多先生的毛病,機器人沒有。差不多先生所犯的錯誤,機器人不會犯。差不多先生能干的事,機器人能干的更好。差不多先生勢必會被機器人踢出歷史的舞臺。未來,社會需要有思想,有創意,有工匠精神的人。不管技術發展到哪一步,這類人才必有用武之地。他們才是推動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源動力,而機器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