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翻譯項目里的口譯與筆譯,這兩者間的要求大有不同,卻又大有相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二者間的差異之一,思維差異。


  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口譯譯員,就必須要體會在口譯工作時與筆譯間的差異,積累口譯中信息處理技巧和改進自身的思維方式。


  每一位有志于從事口譯工作的學習者都需要經歷思維方式的重大轉變。這里的口譯主要指的是視譯和同傳,而不包括交傳。在筆譯中,我們的習慣性思維是可以對原文的句序進行任意調整,只要能精準傳達原文意思即可。


  然而在口譯中,譯員往往無法在看完或聽完全句以后再開始翻譯,而必須采用所謂“順句驅動”的原則,也即根據原文語序,對原句進行斷句處理后,再進行順譯。順譯不是簡單地遵循原文語序,而是要在采用適當的手段將切斷后的小句連接起來,同時還要盡量在語意、語氣和重點上與原文動態對應。


  由于中西長期以來的相互交流借鑒,有一些句子的語序在兩種語言中沒有太大差異,這些在翻譯中也不會給譯員帶來麻煩。然而,仍有不少中英文句子在結構、語序上有很大差異,翻譯這些句子必須要有一些基本的技巧。


  先舉一個英譯中的例子:


  At that time, expanding food production in a world devastated by war was the most obvious way to reduce hunger.


  在筆譯時,我們可以在閱讀和分析全句后,對原文語序進行調整和翻譯。如譯為:“那個時代,在戰后滿目瘡痍的世界中,增加糧食產量明顯是減少饑餓的最佳途徑。”


  然而,試想,在同傳時,譯員面對這樣一個長句,是不太可能聽完全句內容后再開始傳譯的,因為那樣的話,譯員就必須在短期記憶中存儲大量信息,很可能在他架構和翻譯此句時就會漏聽、漏譯此后源源不斷傳入耳際的大量新信息。


  因此,在口譯中,我們主張盡量遵循原句語序,以最大程度地減輕記憶和信息處理壓力。我們建議首先依據原文的主要信息單位進行斷句處理:


  At that time, //expanding food production // in a world devastated by war // was the most obvious way // to reduce hunger.


  繼而根據斷句進行順譯,譯文為:“那個時代,增加糧食產量,是受到戰爭破壞的世界上最有效的一種方式來減少饑餓。”


  譯文保留了原句語序,但其表達顯然不及筆譯那般結構工整。但考慮到口譯表達是以口語方式進行的,口語表達雖然不及書面語那般句式美觀,但卻有運用語音、語調和語氣等書面語所不具有的獨特優勢。因此譯文能夠忠實傳遞原文意義,斷句和順譯就是可以接受、且值得提倡的口譯方法。


  我們再來談談中譯英,中文里有一類特殊的句型,即在主語或動詞和其他成分見之間有很長的插入語,如“在”字句、“把”字句、“對”字句等都屬此類。請看下面這個例句:


  此次大會強調了可再生能源在增加能源供應、環境保護、減排溫室氣體和擴大就業方面的作用。


  這是一個典型的“在”字句,全句主語是“大會”,動詞是“強調”,而賓語是“作用”,在動詞和賓語間插入了很長的內容。如果是筆譯,譯者可以看完全文將賓語提前,譯為:


  The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newable energy in increasing energy supp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HG emission reduction and job promotion.


  然而,在同傳時譯員是無法一直等到“作用”出來才開始翻譯的。對于此類句型,譯員一般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斷句,另一種則是預測。


  經過斷句后的原句大致是這樣的:


  此次大會強調了可再生能源//在增加能源供應、//環境保護、//減排溫室氣體//和擴大就業方面的//作用。


  斷句后可以順譯為:


  This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at the renewable energy, with regards to increasing energy supp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HG emission reduction and job cre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使用with regards to或in terms of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使得譯文結構變得松散,但并沒有改變原句語意,而是在降低譯員記憶和信息處理壓力的基礎上確保了原意的準確傳達。


  當然,對于此種句型,譯員還可采取預測法。因為這種句型很常見,譯員可以在聽到“強調了可再生能源在……”時就根據自身對可再生能源的理解預測發言人要說的賓語可能是什么,預測不可能完全精確,但卻可以達到近似效果,例如譯員預測賓語可能是“重要性”、“促進效應”等。預測后的譯文可以是:


  The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renewable energy to...


  也可以是:


  The conference emphasized that renewable energy is conducive to...


  通過簡單對比,我們看到了筆譯和口譯在對句子處理方式方面的明顯差異,如果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口譯員,還需不斷體會口筆譯的差異、積累口譯中信息處理技巧和改進自身的思維方式。


  接著再來看看同一個句子,口筆譯不同的處理結果。


  同聲傳譯的即時性特點要求口譯員和發言者基本保持同步,即一邊聽一邊說。因此同傳譯員為了保持語言的連貫,很少有時間對源語(source language)的結構進行較大調整,而是根據原文的順序,把句子切成一個個的意群,再把這些意群單位自然地連接起來,翻譯出整體原意。


  這種方法就是 “順句驅動”即常說的“順譯”技巧,順譯能夠節省譯員時間,緩解譯員壓力,也是同傳口譯培訓的重要內容。


  但是英漢兩種語言的結構和表達習慣有很大差異,如果在英漢同聲傳譯中完全按照英語長句的順序翻譯,就會出現一些定語或狀語特別長的中文句子,這些句子并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所以,同聲傳譯要通過其他技巧復原源語的完整信息,完成意義對等翻譯。重復作為其中一個重要手段,能彌補順譯中出現的不足,使話語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