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漢熟語在結(jié)構(gòu)、修辭和文化方面都是異多同少,一種語言的熟語很難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形義完全相對應(yīng)的,語體色彩和文化內(nèi)涵也一樣的熟語。因此針對我們在俄漢熟語互譯中遇到的難點及其翻譯方法做一些簡要的分析。
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俄漢熟語完全對等的熟語雖然有,但數(shù)量不多,對于這類熟語就直接用對等熟語翻譯,不會構(gòu)成俄語翻譯翻譯的難點。如:禍不單行。掉在井里面的時候,上面偏又來了一塊大石頭。Беда не приходит одна. Упадёшь в колодец, так сверхуна тебя свалится ещё и камень.
上例中成語“禍不單行”的漢俄語含義及形象完全相同,譯文直接套用同義成語。但“ни пуха ни пера”要譯出格律就很難了,一般也只是用“祝你成功”譯出其功能意義。但像“開誠布公откровенно”,“賞心悅目радовать душу и глаз”等互文式的語義結(jié)構(gòu)翻譯起來,要達到同等效果就非常困難。下面主要從詞匯空缺、詞義沖突、語義聯(lián)想等三個方面進行淺析,并尋找與其相應(yīng)的翻譯方法。
一、詞匯空缺
詞匯空缺是指原語詞匯所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其“對等語”。語言之間的詞匯空缺現(xiàn)象是一種普遍存在而又給翻譯造成較多困難的現(xiàn)象,由于生活經(jīng)驗、風(fēng)俗習(xí)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及語言因素而引起的詞匯空缺。對于這種現(xiàn)象,大概有下面幾種處理方法:
1.保留形象直譯
在不影響讀者理解的情況下,保留形象直譯,不僅能傳達出原語的風(fēng)貌和色彩,還能讓讀者了解原語民族的思維方式、宗教信仰、風(fēng)俗習(xí)慣等,能達到文化交流、開闊視野的目的。好的直譯往往是一種新的創(chuàng)造和新的表現(xiàn)手法。如:Доброе начало — половина дела. 譯文: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又如:Золото не золото, не побывав под молотом. 譯文:千錘百煉出真金。這兩個例子都是直接翻譯的,生動形象,讀者也容易理解和接受。
2.替換形象意譯
有時候原語成語的形象與譯語不對應(yīng),直接翻譯不容易理解,同時譯語中意義相同形象不同的熟語,這是最好替換原語形象意譯。例如俄語說Два медведя в одной берлоге не уживутся. 漢語則說“一山不藏二虎”。譯語中直接轉(zhuǎn)換成語形象,用漢語固有成語替換,除了更加符合讀者的閱讀習(xí)慣,表達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強烈。
3.舍棄形象意譯
為了譯文的和諧統(tǒng)一,有時不得不舍棄形象進行意譯。這有語言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因素,有的是語言特征無法傳譯,有的是熟語本身文化色彩不是很強烈,而且直譯會讓讀者不知所云。例:“我已胸有成竹了。” 可以意譯為Я уже давно принял твёрдое решение. 或У меня в голове уже готов план. “竹子”是生長在我國南方的植物,俄羅斯的讀者很難知道這個成語的故事來源,而且“胸有成竹”在漢語里也常常是用作轉(zhuǎn)義,文化內(nèi)涵并不強烈,所以也沒有必要傳譯文化含義。
此外,還有闡釋法和直譯加注法等。原語的形象直接傳譯但意義比較費解的情況下,可以添加一些解釋性文字,既能保持原文特殊的語文形式,又能通過精當?shù)奈淖终f明譯文,幫助讀者理解作者的意圖。使用闡釋法,可以讓讀者在對原成語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明了它的隱喻內(nèi)涵,而且行文簡潔,絲毫不會降低讀者的閱讀興趣。還有,在翻譯帶有強烈民族文化色彩的熟語時,特別是文化內(nèi)涵深刻人名、地名等,最好能翻譯出熟語的文化含義。常常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有時為了保留形象,引進譯語文化,也采用直譯加注。
二、詞義沖突
詞義沖突是指原詞語所載的文化信息與譯語的對應(yīng)詞語所載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說,詞語的表層意義相同,但詞義深層的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卻不相同或者相反。這類詞語雖然不多見,但在翻譯中卻不容忽視,稍不注意,就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可能。例如俄語стреляный воробей和漢語“驚弓之鳥”含義不一樣:前者比喻“飽經(jīng)世故的人”,后者比喻的是“受過驚恐,聽到一點動靜就害怕的人”,可以翻譯成пуганная ворона。還有,мокрая курица和“落湯雞”(как в воду опущенный),前者表示人的內(nèi)在品格,比喻“意志薄弱、優(yōu)柔寡斷的人”,因為在俄羅斯母雞是最無用、最愚蠢的動物,而后者形容人的外部形態(tài),比喻一個人被水浸透后狼狽的樣子。雖然兩種語言從字面上看喻義對等,但由于兩國人民對動物自然屬性。觀察認識不同,喻體的取向角度也不同,導(dǎo)致實際上喻義截然不同。
三、語義聯(lián)想
語義信息具有觸發(fā)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作用,這就是語義聯(lián)想。它在語義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又在內(nèi)涵下面超出了特定的語義信息。所謂“觸景生情”,可能觸的是相同的“景”,卻生得別樣“情”。 例如兔子(заяц)在漢語中多是溫順、善良、美好的象征,古人常將皎好之月喻為玉兔。神話傳說嫦娥偷食仙丹,飛上月宮之后甚是寂寞凄涼,碧海青天之中相伴者唯有一兔。可見中國人對兔子充滿好感。
而俄羅斯人一直將兔子視為鬼怪,邪惡的象征。做生意的人若在途中看見兔子從路上穿過便會轉(zhuǎn)身返回,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在俄語中人們常將膽小怯懦之人比作兔子,例如有諺語云:Вор что заяц: и тени своей боится(賊象兔子一樣,連自己的影子都害怕);Лучше умереть орлом, чем жить зайцем(寧如鷹樣死,不愿兔般生)等。此外,兔子在口語中還指逃票者,如ехать зайце(無票乘車)。
綜上所述翻譯本身就是和諧與不和諧的矛盾統(tǒng)一體,譯者就是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能動作用,在不和諧中創(chuàng)造和諧,譯者在翻譯熟語時應(yīng)弄清其真正含義,采取適當?shù)淖g法,按照交際的具體環(huán)境靈活地采用翻譯策略。以便使譯出的句子和整個上下文和諧一致,不必拘泥于某種固定用法。在翻譯熟語時,遇到詞匯空缺、詞義沖突、語義聯(lián)想等熟語翻譯難點的情況下,要好好斟酌原語的字面義、形象義以及隱含義,同時兼顧語體和風(fēng)格、修辭手法、背景文化以及具體語境,盡量找到貼切而恰當?shù)淖g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