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市場與網絡上翻譯軟件與翻譯工具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都宣稱自己能夠幫助人們翻譯外語,保證用戶能夠和外國人交流,人們也以為翻譯已經成為了一種科技、一個功能、一項產品,其實不然,翻譯是一門學問、是一項服務,是一種經驗豐富的譯者都難以企及的藝術。

翻譯
 

  如果你正打算翻譯文檔與某些內容或將你的網站本地化,請在著手前注意以下10個易犯的錯誤:

  逐字逐句將源語翻譯成目標語

  這么做一定會使你的翻譯出現錯誤。即便是每個字詞翻譯得可能都正確,我們還是要清楚,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句法、句子結構和主賓一致。關鍵是要注意句法的細微差別、詞源以及不同語言之間措辭的差異。

  沒有譯出語言背后的意思

  譯文沒有體現原文背后的意思可能會產生天壤之別。從一種語言譯入另一種語言時,雖然譯文可能基本正確,但說話意圖的細微差別可能會完全改變句子的意思。有些情況下,這類錯誤加劇了各國之間的緊張關系,使它們瀕臨戰爭的邊緣;但我們更經常看到的是,這種失誤常常會導致翻譯蹩腳不堪、難以理解。

  以為美式英語是英式英語的翻版

  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之間可能差別甚微,但這些細微差別卻至關重要。例如,大型在線零售商通常有專門針對其英國市場產品描述的復印部。盡管你們基本上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但在閱讀時,通常會有一些拼寫上的差異以及對英國人來說明顯是美式英語的短語——像“favorite/favourite”這兩個詞,并且美國人通常用“to the reverse”來表示背面,而英國人則喜歡用“at the back”。陷阱也通常出現在細節之處——一些美國的常見詞語(甚至是描述一件服裝不同部位的詞語)很可能在英國就是充滿冒犯意味的俚語。

  不經母語人士校對翻譯內容

  避免譯文丟失掉原文背后的意思或出現難堪的短語最容易的辦法,就是找一位母語人士校對譯文。無論你翻得如何,在項目進程中安排終審階段是個不錯的辦法。但是當你打算用一種自己不懂的語言將內容推廣到全世界時,最好要確保能達到你的目的。

  不及時創建術語表或翻譯記憶數據庫

  及時創建術語翻譯詞匯表可以讓你的收益最大化——你的譯員可以在工作之余完成這項工作。讓譯員寫下你經常使用的術語,特別需要注意的詞匯,或者需要搞清楚的復雜短語。如此一來,就能讓將來合作的譯員工作更輕松,確保內容的一致性,并有助于減少錯誤。

  翻譯文本時不注意文風或語氣

  想象一下翻譯一首詩有多難,你就會開始了解,描寫到位的語氣是多么復雜和微妙。你可能會嚴格談論你的譯者選擇的詞語類型。例如,翻譯一篇非正式文章不應該使用大量的華麗辭藻或是過于難懂的詞匯,喜歡拽詞的人往往會犯這種錯誤。或者,你可能是在談論某本書或某部劇本的梗概。閱讀方式最終可能和閱讀內容一樣重要。

  這個錯誤不僅僅會在營銷內容或文學作品中出現。文章一旦缺乏語氣,可能整篇內容都會被誤解。假設一份關于天氣趨勢的非正式文件以非常正式、官方的語氣翻譯出來,讀者可能會突然覺得天氣狀況比實際情況要糟糕得多,并會設想一場全球風暴即將到來。

  始終注意語氣,并確保與翻譯專家清楚地交流你的想法。

  認為語言知識自然而然等同于翻譯經驗

  設想一下,即使有些教授以教外語為生,他在翻譯文件時也會犯錯誤。與你所想的恰恰相反,知道如何說兩種不同的語言并不等同于有資格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翻譯是一種真正的藝術形式,需要經過習得的創造力和豐富的經驗才能勝任。

  對于某些類型的翻譯,包括高技術含量的內容、醫學和科學翻譯、或其它受管轄的行業,語言知識只占翻譯要求的一半。你同時也是在尋找在這個行業或領域有豐富翻譯經驗的人。對于營銷翻譯,你可能需要更多的文化知識來與讀者產生共鳴,例如了解宗教節日、政治新聞或流行文化。

  認為語言永不改變或演進

  每年字典里都會收錄新的詞匯,不止英語如此。譯者在其所學語言方面有所專攻,要不斷跟進語言中出現的新詞匯以及語言的發展趨勢和演進。

  忽略“不可譯”詞匯或本土口語表述

  這個問題普遍出現在使用俚語、俗語、標語口號時的情況。這些表述或許在某種語言中能夠達意,但在另一種語言中講不通。最好的辦法是讓說母語的人進行校對,以確保你的意思符合目標語的表達習慣。否則可能就會鬧匯豐銀行那樣的笑話,在重塑品牌過程中將“絕不麻痹大意”的口號翻譯成另一國語言里“毫不作為”的意思。

  認為數字就是數字,無關語言

  要格外留意數字、數據等數字信息的翻譯,如貨幣、日期、時間、藥物劑量和公制單位(重量、距離、溫度等)。雖然看上去無論譯文的受眾是誰,數字就是數字,但它們的形式卻因國而異,數字周圍的語言可能也會影響對它們的解讀。

  雖然科技在進步,時代在發展,但是翻譯的定義仍然不會變,學問與藝術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翻譯更是文化傳承的紐帶,是不同文化間交流的橋梁,這些所賦予翻譯的機器與程序仍難以企及。